《担保法》中的诉讼时效和期间
作者:骆军军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
1、第二十五条 一般保证的保证人与债权人未约定保证期间的,保证期间为主债务履行期届满之日起六个月。
2、第二十六条 连带责任保证的保证人与债权人未约定保证期间的,债权人有权自主债务履行期届满之日起六个月内要求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
1、第二十五条 一般保证的保证人与债权人未约定保证期间的,保证期间为主债务履行期届满之日起六个月。
2、第二十六条 连带责任保证的保证人与债权人未约定保证期间的,债权人有权自主债务履行期届满之日起六个月内要求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
在合同约定的保证期间和前款规定的保证期间,债权人未要求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的,保证人免除保证责任。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第三十一条 保证期间不因任何事由发生中断、中止、延长的法律后果。
第三十二条 保证合同约定的保证期间早于或者等于主债务履行期限的,视为没有约定,保证期间为主债务履行期届满之日起六个月。
保证合同约定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直至主债务本息还清时为止等类似内容的,视为约定不明,保证期间为主债务履行期届满之日起二年。
第三十三条 主合同对主债务履行期限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的,保证期间自债权人要求债务人履行义务的宽限期届满之日起计算。
在合同约定的保证期间和前款规定的保证期间,债权人未对债务人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的,保证人免除保证责任;债权人已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的,保证期间适用诉讼时效中断的规定。
第三十四条 一般保证的债权人在保证期间届满前对债务人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的,从判决或者仲裁裁决生效之日起,开始计算保证合同的诉讼时效。
第三十四条 一般保证的债权人在保证期间届满前对债务人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的,从判决或者仲裁裁决生效之日起,开始计算保证合同的诉讼时效。
连带责任保证的债权人在保证期间届满前要求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的,从债权人要求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之日起,开始计算保证合同的诉讼时效。
第三十五条 保证人对已经超过诉讼时效期间的债务承担保证责任或者提供保证的,又以超过诉讼时效为由抗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第十二条 当事人约定的或者登记部门要求登记的担保期间,对担保物权的存续不具有法律约束力。
担保物权所担保的债权的诉讼时效结束后,担保权人在诉讼时效结束后的二年内行使担保物权的,人民法院应当予以支持
担保物权所担保的债权的诉讼时效结束后,担保权人在诉讼时效结束后的二年内行使担保物权的,人民法院应当予以支持
解读: 1、分成两部分:物的担保 和 人的保证
(1)担保物权
A、担保物权是物权,不适用诉讼时效(请求权适用诉讼时效),基于物权法定原则,当事人对担保物权的存续期间不得约定。所以,《担保法解释》12条第1款规定,当事人约定的或者登记部门要求登记的担保期间,对担保物权的存续不具有法律约束力。
B、所以,关于担保物权的存续期间根本不会存在“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
C、担保物权所担保的债权(注意:这里说的是债权,不是担保物权)的诉讼时效结束后,担保权人在诉讼时效结束后的二年内行使担保物权的,人民法院应当予以支持。
D、简单来看:担保物权的请求期间=债权的诉讼时效+ 债权的诉讼时效结束后2年
E、注意:债权的诉讼时效结束后2年不是诉讼时效,而是担保物权的存续期间。
(2)人的保证
这个问题相对担保物权而言较为复杂,需要分清两个问题:一是保证期间和诉讼时效;二是没有约定和约定不明下的期间。
A、我们所要记住的是保证期间,即在没有约定和约定不明情况下分别是多长时间,千万注意,这可是保证期间,而非诉讼时效。
保证期间没有中止、中断,而诉讼时效有。
保证期间经过后,当事人还可基于保证合同的2年的诉讼时效要求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详言之,保证期间与保证合同的诉讼时效的关系是:保证期间一旦顺利经过,保证人便不再承担保证责任;但是,一旦当事人在保证期间内的任何一天向保证人提出担保责任,那么,就会发生两个效果:a、保证期间消灭,b、诉讼时效启动,进入2年的倒计时(但是要分一般保证和连带保证,就是连带责任,是向保证人提出,而导致保证期间失效,直接转入2年倒计时。但是一般保证,是向债务人提起诉讼以后,导致保证期间失效,而且不是直接转入2年倒计时,是从判决生效之日开始,转入……
这个问题明白后,进入第二个问题:
B、没有约定和约定不明下的期间
a、因为要求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是一种请求权,而非物权,所以,保证期间当事人可以约定,于是便产生两种情况:没有约定和约定不明
b、先说没有约定:
*当事人压根没有约定。
*视为没有约定:
“保证合同约定的保证期间早于或者等于主债务履行期限的,视为没有约定”。这种情况下视为没有约定,保证期间为6个月。
c、再说约定不明:
保证合同约定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直至主债务本息还清时为止等类似内容的,视为约定不明,保证期间为主债务履行期届满之日起2年。
d、如何区分哪种情况下是6个月,哪种情况下是2年呢?
可以这样理解:在没有约定的情况下,当事人一般是因为不懂法,或者基于相互的信赖才没有约定,双方都没有恶意,所以,既要保护被保证人,又不能太亏待了保证人,所以规定的保证期间要短一些,6个月,半年的时间就够了。
在约定不明的情况下,特别是像《担保法解释》列举的情形下,很难说,不是保证人故意而为来骗被保证人的,那么,对这样一个想逃避责任的保证人来说,保证期间为2年。
(1)担保物权
A、担保物权是物权,不适用诉讼时效(请求权适用诉讼时效),基于物权法定原则,当事人对担保物权的存续期间不得约定。所以,《担保法解释》12条第1款规定,当事人约定的或者登记部门要求登记的担保期间,对担保物权的存续不具有法律约束力。
B、所以,关于担保物权的存续期间根本不会存在“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
C、担保物权所担保的债权(注意:这里说的是债权,不是担保物权)的诉讼时效结束后,担保权人在诉讼时效结束后的二年内行使担保物权的,人民法院应当予以支持。
D、简单来看:担保物权的请求期间=债权的诉讼时效+ 债权的诉讼时效结束后2年
E、注意:债权的诉讼时效结束后2年不是诉讼时效,而是担保物权的存续期间。
(2)人的保证
这个问题相对担保物权而言较为复杂,需要分清两个问题:一是保证期间和诉讼时效;二是没有约定和约定不明下的期间。
A、我们所要记住的是保证期间,即在没有约定和约定不明情况下分别是多长时间,千万注意,这可是保证期间,而非诉讼时效。
保证期间没有中止、中断,而诉讼时效有。
保证期间经过后,当事人还可基于保证合同的2年的诉讼时效要求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详言之,保证期间与保证合同的诉讼时效的关系是:保证期间一旦顺利经过,保证人便不再承担保证责任;但是,一旦当事人在保证期间内的任何一天向保证人提出担保责任,那么,就会发生两个效果:a、保证期间消灭,b、诉讼时效启动,进入2年的倒计时(但是要分一般保证和连带保证,就是连带责任,是向保证人提出,而导致保证期间失效,直接转入2年倒计时。但是一般保证,是向债务人提起诉讼以后,导致保证期间失效,而且不是直接转入2年倒计时,是从判决生效之日开始,转入……
这个问题明白后,进入第二个问题:
B、没有约定和约定不明下的期间
a、因为要求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是一种请求权,而非物权,所以,保证期间当事人可以约定,于是便产生两种情况:没有约定和约定不明
b、先说没有约定:
*当事人压根没有约定。
*视为没有约定:
“保证合同约定的保证期间早于或者等于主债务履行期限的,视为没有约定”。这种情况下视为没有约定,保证期间为6个月。
c、再说约定不明:
保证合同约定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直至主债务本息还清时为止等类似内容的,视为约定不明,保证期间为主债务履行期届满之日起2年。
d、如何区分哪种情况下是6个月,哪种情况下是2年呢?
可以这样理解:在没有约定的情况下,当事人一般是因为不懂法,或者基于相互的信赖才没有约定,双方都没有恶意,所以,既要保护被保证人,又不能太亏待了保证人,所以规定的保证期间要短一些,6个月,半年的时间就够了。
在约定不明的情况下,特别是像《担保法解释》列举的情形下,很难说,不是保证人故意而为来骗被保证人的,那么,对这样一个想逃避责任的保证人来说,保证期间为2年。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信息来源于国际互联网,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网站所有人,我们会予 以更改或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