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事人被追究刑事责任后,是否还要支付因受害人死亡而产生的死亡赔偿金?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刑事辩护

当事人被追究刑事责任后,是否还要支付因受害人死亡而产生的死亡赔偿金?

作者:骆军军律师

     本案争议的焦点是,当事人被追究刑事责任后,是否还要支付因受害人死亡而产生的死亡赔偿金。对这个争议的处理,实际上涉及到我国现行立法及有关司法解释在受害人死亡后对有关赔偿范围计算方法的规定问题,关系到对死亡赔偿金的性质问题,即是对精神上的抚慰还是一种财产性的损害赔偿。
    从我国的现行立法及有关司法解释可以看出,对于自然人因遭受人身损害而死亡后,其继承人在主张损害赔偿时对各种损失的计算方法经历了"扶养丧失说"向"继承丧失说"的嬗变。所谓"扶养丧失说",是指在计算各种损失时应以被扶养人丧失的生活来源作为计算的依据。基于此种学说,在受害人死亡后,其生前依法定扶养义务供给生活费的被扶养人因此而失去了生活来源,赔偿义务人对此就予赔偿,但赔偿的范围仅是被扶养人的生活费,即只对受害人的继承人造成的具体的、直接的、积极的财产损失进行赔偿,除被扶养人生活费以外,不承认有其他财产损失。对于因受害人死亡而导致家庭的整体收入减少,因其属于抽象的、间接的、消极的财产损失,而未被纳入"扶养丧失说"的财产损害赔偿范围。《民法通则》第一百一十九条规定:"侵害公民身体造成伤害的,应当赔偿医疗费、因误工减少的收入、残废者生活补助费等费用;造成死亡的,并应当支付丧葬费、死者生前扶养的人必要的生活费等费用。"而对于死亡赔偿金,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明确将其界定为"精神损害抚慰金",属于精神损害赔偿的范畴。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人民法院是否受理刑事案件被害人提起精神损害赔偿民事诉讼问题的批复》也明确规定:"对于刑事案件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精神损失提起的附带民事诉讼,或者在该刑事案件审结以后,被害人另行提起精神损害赔偿民事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因此,如果以"扶养丧失说"为标准,受害人死亡后,如果肇事者被追究了刑事责任,受害人的继承人主张精神损害赔偿就缺乏法律依据。
   为了使死亡受害人的近亲属能够得到合理救济,在不改变刑事案件受害人不得提起精神损害赔偿的现行救济模式下,对死亡赔偿改采"继承丧失说"就显得迫在眉睫,这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纠正死亡赔偿的利益失衡,使死亡受害人的近亲属能够获得相对公正的司法救济。所谓"继承丧失说",是指在计算死亡赔偿的各种损失时,应该以受害人死亡导致的家庭整体收入减少的收入作为计算的依据,这主要是因为,受害人的个人收入并非全部用于个人消费,除其中个人消费部分以外,其余的收入应当用于家庭共同消费或者家庭积累。受害人因人身损害死亡,家庭可以预期的其未来生存年限中的收入因此丧失,实际是家庭成员在财产上蒙受的消极损失。依据损害赔偿法原理,消极损失同样应当予以赔偿。由此可见,采用"继承丧失说"比"扶养丧失说"更容易保护受害人及其继承人的合法权益。因此,自2004年5月1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 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采用了"继承丧失说",该司法解释第十七条规定:"受害人遭受人身损害,因就医治疗支出的各项费用以及因误工减少的收入,包括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交通费、住宿费、住院伙食补助费、必要的营养费,赔偿义务人应当予以赔偿。受害人因伤致残的,其因增加生活上需要所支出的必要费用以及因丧失劳动能力导致的收入损失,包括残疾赔偿金、残疾辅助器具费、被扶养人生活费,以及因康复护理、继续治疗实际发生的必要的康复费、护理费、后续治疗费,赔偿义务人也应当予以赔偿。受害人死亡的,赔偿义务人除应当根据抢救治疗情况赔偿本条第一款规定的相关费用外,还应当赔偿丧葬费、被扶养人生活费、死亡补偿费以及受害人亲属办理丧葬事宜支出的交通费、住宿费和误工损失等其他合理费用。"据此可以看出,本条解释所规定的残疾赔偿金和死亡赔偿金的性质已经不是精神损害抚慰金了,而是残疾者家庭和死者家庭整体减少的家庭收入,是一种财产性的损害赔偿。根据"新的司法解释优于旧的司法解释 "的基本原理,本案法院在审理过程中采用了"继承丧失说"的观点,判决支持了原告主张死亡赔偿金的诉讼请求。
  从本案可以看出,"以刑抵赔"的传统思想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要求,它不能再成为犯罪分子逃避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借口"。希望全社会的广大公民要正视"以刑抵赔"的传统思想,真正树立"权利本位"意识,尊重生命,保障权利,从而使法律的价值得到进一弘扬。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信息来源于国际互联网,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网站所有人,我们会予 以更改或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